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城乡供需 > 农产销售 > 经济作物 > 正文
    购物车
    0

    农产品流通中的分阶段追溯模式

    李继红     2018-01-03 10:50:59     浏览:0    回复:0    点赞:0
    发帖人:李继红
    级 别
    贡献值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农产品流通中的分阶段追溯模式

    摘要: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追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追溯环节越多,产生的成本就越高。针对当前出现的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其进行农产品信息追溯的初衷和目的,发现大多都是需要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明确问题的责任主体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而这些可能仅仅关乎农产品流通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并非农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因此,从这样的角度看,全过程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方式对企业要求较高,且无论从效果还是从成本角度看,都是不经济的。而分阶段追溯方式成本更低,也更适合当前农产品流通的现状,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信息追溯的目的,而且无论从追溯成本还是管理难度方面,与一追到底的方式相比,都显示出了其自身的优越性。

    一、农产品跟踪追溯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 农产品跟踪追溯的含义。跟踪追溯(Track-ing and Tracing)就是在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其目的是能够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快速而有效地查询到引起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在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以此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农业生产是一项特殊、复杂、独立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整个生态的循环。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健康、质量保障的要求日益增加。目前,基于国家检测标准的食品安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第三方认证仅仅是流程的认证,无法时刻监督生产现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消费者为企业绑架市场的行为感到愤慨(如三鹿奶粉事件);在信用普遍缺失的大环境下,人们对社会控制缺乏信心。这一切都迫使人们寻求一种安全级别更高的方法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在此背景下,农产品跟踪追溯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开始探讨信息跟踪追溯与农产品流通的结合问题,致力于研究出一条能够真正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产品跟踪追溯是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必要时的逆向追责。[1]

    农产品跟踪追溯的意义在于,首先,消费者有权利知道吃进去的东西从哪里来,如何被生产出来,消费者的知情权能够得到尊重和实现;其次, 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被全程监控,不仅职能部门的监管对象清晰明确,而且消费者还能从外部对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进行监督;最后,一旦出现问题,应当向谁追究责任也有迹可循。各国专家学者都在努力研究构建一种针对农产品的安全追溯体系,以期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真正让消费者放心。

    2. 实施农产品信息追溯的必要性。近年来, 毒水饺、三聚氰胺、苏丹红、禽流感、疯牛病以及2014年“福喜事件”的相继爆发,都在挑战着消费者原本脆弱的神经,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要求对农产品全过程进行信息跟踪追溯的呼声越来越高。

    (1)农产品信息跟踪追溯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农产品信息跟踪追溯强调产品唯一标识与全过程追踪的可实现性,可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跟踪与追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有效追踪到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以及原材料(农产品)流通环节,甚至生产的源头,在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的同时,还可以明确责任,避免相互推诿的情况。

    (2)加强对农产品的信息跟踪追溯是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在国际上,除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要求出口到当地的农产品具备可追溯条件。发达国家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除了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和可溯源外,其贸易壁垒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因此,建立农产品信息跟踪追溯体系不仅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也是进入国际市场、打破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8402)将可追溯性定义为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这里的“实体”可以是一项活动或过程、一件产品、一家机构或者一个人, 以及上述各实体的任意组合。由此可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产品可追溯性的定义不仅适用于工业制成品,也适用于农产品,并且从产品、用户、信息管理三个角度给出了解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应用可追溯系统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例如,欧盟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纳入法律框架,并于2002年1月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个农产品企业都必须对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2003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进口的企业都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美国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日本自2001年开始在肉牛生产供应体系中全面引入信息可追踪系统,要求牛肉业实施强制性的零售点到农场的可追溯系统。

    在中国,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对食品特别是农产品的跟踪追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例如,2008年12月,成都市政府面向年产1000万头生猪的区域市场,提出应率先对生猪质量安全加强监管,建立区域化的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2009年4月29日,成都市双流县境内的七个政府定点屠宰场、五个农贸市场、红旗超市、白家滑轨批发交易市场开始试 点实施 ,即在生猪 宰杀后绑 定射频识 别 (RFID)束带标签,写入检疫、检验等相关信息,并向上与猪耳标关联,获取养殖信息,向下写入批发、零售信息,实现全程信息可溯源。

    商务部印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建立起完善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目前,已经在重庆、青岛、昆明等20个城市开展了肉类和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这既是一项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更是一项民心工程。

    近年来,在报端或网页上经常会看到诸如“肉菜可一追到底银川10月底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2]“江苏要建立食品药品全过程追溯模式今年先给白酒等办‘身份证’”、[3]“鞍山:蔬菜‘血统’全知道”[4]等的报道。这些都要求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甚至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为确保蔬菜质量安全,要求给每份蔬菜都发放“身份证”。[5] 这些实例充分说明,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开始关注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追溯工作,并投入了很多精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由此可见,为满足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无论政府还是商家都在不断探索信息追溯的模式,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模式显然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了认可和关注。这是因为,这样的信息追溯模式可以跟踪监控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可以进行全过程的信息追溯, 甚至“一根葱也可查是谁种的”。[6]

    但是,每当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时,是否确实有必要对全过程都进行追溯呢?对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进行农产品信息追溯的初衷和目的。对农产品进行信息追溯的目的是,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查找到问题发生的环节,找出原因,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时纠正错误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从而维护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基于对农产品信息追溯的需求,尽管目前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要实现农产品“从餐桌到田间”的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方式,但其中有两个问题笔者一直都在思考:动辄追溯到源头的追溯方式是否确有必要?有没有其他追溯方式可以达到对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进行追溯的要求,但成本更低,更易实现?

    三、一追到底追溯模式分析

    目前被广泛倡导的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模式,要求问题出现时对该农产品流通的全过程进行信息追溯,从全方位角度来查找问题发生的环节,实现的是对各个环节的同时追溯。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模式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模式下,要求记录农产品流通每个环节的相关信息,并对从上一环节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确认,以使流通信息更加完整。商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时,也即“追溯激发”时,就要求对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确认,并以此明确各方责任。在这种追溯模式下,无论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信息追溯, 也即自消费者购买环节往前,包括销售、加工、仓储以及最初生产环节在内的所有信息都要追溯到,进而确定问题发生的环节和原因。

    农产品流通中的分阶段追溯模式

    图1 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模式

    这种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模式尽管能够满足农产品信息追溯的要求,能够查找到问题发生的环节,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

    第一,能够实现全程信息追溯的前提条件是, 农产品流通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与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这就要求在每个环节都保留此环节之前所有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而这无疑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数据冗余。

    第二,在这种追溯模式下,每次出现问题时, 都会对农产品流通的全过程进行信息追溯,哪怕问题仅仅产生于最后的销售环节,也要对前面所有的环节进行追溯,即实现所谓“从餐桌到农田”的追溯,很显然这样会产生较高的追溯成本。

    四、分阶段追溯模式分析

    考虑到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从种植基地到仓储环节,经过加工之后到达市场(或超市)销售, 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每个环节都有相对比较明确的界限,且流通过程中会有相应的信息记录,如果每个阶段都能严格把关,那么问题出现时,就完全可以通过分阶段追溯模式进行了。

    所谓分阶段追溯指的是,当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需要追溯产生问题的环节,从发现问题的环节开始向前逐个阶段进行追溯,并逐个分析各阶段可能产生问题的原因,待追溯到某一环节时,如果找到了引发事件的原因,便停止继续追溯;如果没有找到,则继续向前追溯,直至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为止。在这种追溯模式下,不论何时发现问题,都能以此为出发点向前追溯,但每次只需追溯到产生问题的环节即可,而不是追溯到农产品流通的源头。分阶段追溯的信息追溯模式如图2所示。

    与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模式类似,图2所示的分阶段追溯模式也要求对农产品流通的每个阶段分别进行信息采集和整理,并与下一个环节进行信息共享,以保证需要时能够及时进行信息追溯。而且,在这种信息追溯模式下,每个环节只需要记录本环节的信息以及从上一个环节接收过来的商品状态信息,并进行信息确认即可。这既可保证接收到的商品其质量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又能很好地避免整条供应链各环节间严重的信息重复。同时,当“追溯激发”发生时,仅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逐次向前查找原因,而不是一次性对所有环节进行信息追溯。

    例如,当某种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引起不良用户体验时,如果采用分阶段的方式来进行追溯并查找原因,则首先从流通的最后一个环节——销售环节开始追溯,如果问题恰好出现在销售环节, 则找到问题发生的环节并分析原因后,追溯即告结束,销售之前的各个环节均不需要追溯;如果销售过程中没有任何问题,则向销售的前一个环节进行追溯,依此类推,直至找到引发质量问题的环节和原因为止。当然,在很少的情况下,也可能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追溯,才能真正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在这一模式下,一追到底信息追溯方式的两个弊端都可得到有效避免。

    第一,由于每个阶段都对到达自己企业的商品进行检验,并进行信息采集和整理,同时只需要在商品交付时与下一环节的状态信息进行共享, 本环节发生的各种信息均掌握在本环节之内,可大大降低企业对信息共享的抵触心理,同时数据的分散管理可大大减少供应链上的信息存储冗余问题。

    第二,商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时,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对前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信息追溯,如果能够找到问题出现的环节和原因,就不需要再继续往前追踪了,可大大降低信息追溯的成本。显然,采用这种分段追溯的方式,只有很少的情况下需要追溯到供应链的最前端。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无论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模式还是分阶段追溯模式,都能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信息跟踪追溯。但不同的是,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模式要求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产品质量问题,都一次性对全部流通过程进行“清查”;而在分阶段追溯模式下,则更加注重问题的查找,从后向前一步步地查找,只要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即可停止追溯。很明显,后一种追溯方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实现程度明显优于前一种方式。

    农产品流通中的分阶段追溯模式

    图 2 分阶段追溯模式

    五、对两种信息追溯模式的比较

    这里分别从成本分析和管理难度入手,对分阶段追溯与一追到底的追溯进行比较,从而对两种信息追溯方式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1. 成本分析角度

    按照一追到底的信息追溯方式,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时,要对整条供应链进行全程追溯。

    假设农产品从种植基地到达消费者手中经历了n个阶段,n>1,且为整数,假设消费者到零售门店的追溯成本为C1,从零售门店向前一个环节的追溯成本为C2,依此类推,到生产基地的追溯成本为Cn。同时假设一追到底信息追溯模式下信息追溯的总成本为C。

    在分阶段追溯模式下,由于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要求参与各方均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运作, 即下一个环节在接收到商品时,都会对商品进行验收,确保商品质量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同时接收(与上一环节共享)商品在物权转移时的状态信息,那么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分阶段追溯。假设此时产生的成本为C’,则一追到底的追溯成本C与分阶段追溯的追溯成本C’的关系是:

    C≥ C’

    通常情况下,影响质量的问题发生时,并不需要追溯到最开始的阶段就能找到原因,此时分阶段追溯的成本C’都会明显小于C。只有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发生在第一个环节,而直至最后一个环节才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时,才需要从后向前一直追溯到第一个环节,此时:

    C’= C

    由此可见,在进行农产品信息追溯时,一般情况下,采用分阶段追溯方式要比直接一追到底更加经济。

    当然,特殊情况下,如果出现了超出预期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或者关系到国家形象的重大事项,则此时的商品质量将变得异常重要,国家或企业就会不惜成本和代价,要求获取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信息,直至生产源头,此时一追到底方式可能会是一个比较不错或者说更为保险的选择。

    2. 管理难度角度

    对于农产品,其流通过程中信息的记录更多依靠手工完成,尤其是在流通环节的前端。

    我们知道,大多数连锁集团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流通、销售环节,而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一般通过协议方式与某些种植基地进行合作。出于成本、技术、理念方面的考虑,农户对农产品种植信息更多采用手工记录,很少进行信息化管理。

    同样,在农产品协议流通中,由于农产品信息平台正处于构建之中,在其推广应用之前,各环节多采取手工记录形式,利用单据进行信息记录与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产品信息进行一追到底的追溯,难度很大,而分阶段追溯则更为可行。

    当然,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构建完成之后,由于参与各方都会按照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要求与系统对接,且具有完整的数据库系统来记录各种产品的相关信息,此时再进行信息追溯,就可以在进行分阶段追溯的同时实现一追到底的追溯。

    在对农产品进行信息追溯的过程中,无论哪种信息追溯模式,都会遇到下面的难题:一般来讲,对农产品进行信息追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当农产品出现问题时,用来查找问题的根源,明确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因此,为推卸责任,有的环节可能会不予配合,特别是在手工记录的情况下,信息记录者可能会想法设法篡改相应信息, 加之记录丢失情况时有发生,结果致使追溯时信息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成为一个难题。

    然而,在信息系统记录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情况下,系统不同的使用者对数据库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对原始信息的所有修改系统都会有所记录,从而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因为对数据库的任何一次访问或修改,都会有相应的日志文件进行记录,同时可通过权限设置来加强对数据安全的保护。当然,对于数据的访问,也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

    因此,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当前阶段对农产品进行信息追溯,分阶段追溯模式比一追到底模式更容易实现,更符合我国农产品流通实际。

    综上所述,可从追溯成本、管理难度等方面入手,对一追到底和分阶段追溯模式进行比较,具体参见表1。

    由表1所示,一追到底的追溯模式对企业要求较高,而分阶段追溯模式更适合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当然,待条件成熟后,如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构建完成之后,对农产品信息的追溯将变得更加容易,到那时加强对信息安全性的保护将非常有必要。

    尽管可追溯体系能够做到生产信息及过程信息向消费者公开,但当前可追溯模式不好解决的难题是,前期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只能依靠录入者的诚信程度与道德品质以及法律体系的规范程度。

    表 1 两种追溯模式的比较

    农产品流通中的分阶段追溯模式

    六、结论

    目前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多通过引入信息跟踪追溯体系来实现,质量安全问题出现时,可为消费者提供与该产品有关的全方位跟踪追溯信息。但是,究其进行农产品信息追溯的初衷和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从而明确问题的责任主体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而这可能只关乎农产品流通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而非农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因此无论从效果还是成本的角度来看,全过程信息追溯都是不经济的。

    笔者在研究农产品信息跟踪追溯的过程中, 提出了分阶段追溯的信息追溯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农产品信息追溯的目的,而且无论从追溯成本还是管理难度方面分析,与传统的一追到底的模式相比,都显示出了分阶段追溯模式的优越性。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